武汉大学“情满濠江·文载华邦——澳门回归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认同研究实践队”赴澳门开展实践

武汉大学“情满濠江·文载华邦——澳门回归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认同研究实践队”赴澳门开展实践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

武汉大学“情满濠江·文载华邦——澳门回归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认同研究实践队”赴澳门开展实践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当下,澳门作为中国连接世界的关键枢纽,其文化发展战略意义非凡。而中小学语文教材,这一承载知识与文化的关键载体,于澳门而言,不仅是知识传承的基石,更在促进中国文化全球性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征程中发挥着重要力量。它宛如一座桥梁,一头连接着澳门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另一头则通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情满濠江,文载华邦” 社会实践项目应运而生,我们聚焦澳门回归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以深度探究澳门中小学语文教材在文化认同维度所采取的关键举措及其蕴含的深远意义为核心目标,以期将教材研究与理论探索深度融入国家统一发展的主动脉,力求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澳门智慧,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图片1.png

部分实践队成员合照

【访谈焦点:澳门中小学语文教材与文化认同】

2025年2月6日,实践队部分成员与两位语文老师在圣公会澳门蔡高中学图书馆进行了线下访谈。这座图书馆宛如闹市中的一方文化净土,排排木质书架散发着古朴而醇厚的文化气息,为即将开启的访谈营造出宁静幽雅的氛围。 图片2.png

实践队员在校园图书馆进行访谈

李老师投身教育事业二十余载,如今在高中语文与初中阅读教学领域深耕不辍,经验丰富,见解独到。

在访谈过程中,李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多年教学历程中所接触使用的各类教材版本,从不同机构编写教材的编排架构、内容侧重,到实际课堂应用中的教学反馈,皆娓娓道来,展现出对教材体系宏观而精准的把握。

谈及社会文化发展,李老师指出随着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各界对文化传承始终保持高度重视,民俗的延续与普及亦未曾有片刻停歇,而这也正是社会发展之根基所在。讲到这里,李老师微微颔首,如炬的目光和紧扣的双手刻画着他的坚定。

当话题转向李老师情有独钟的古文领域时,他眼中瞬间闪过一抹光亮,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温和笑意,仿若瞬间沉浸于古汉语的浩瀚世界。李老师庄重而深情地表示:“古汉语恰似一座跨越时空的智慧宝库,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历经千载而熠熠生辉,在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层面,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滋养。”

在进一步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时,李老师身体微微前倾,兴致勃勃地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常以经典古文篇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品味古人用词精妙,领略文章意境之美,进而挖掘背后蕴含的为人处世哲理。” 图片3.png图片4.png

实践队了解到的语文教材内容

叶老师同样为圣公会(澳门)蔡高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当实践队同学就教材内澳门回归以来的发展成就及本土风土人情提问时,叶老师眉头紧锁,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下巴,似在脑中翻阅教材,寻找答案的踪迹。

思考一番后,叶老师以例子作答,“比如初一的《在澳门,想到诸葛亮和白居易》这篇文章,它主要讲述的是来澳旅客去搭乘的士,游览氹仔城区的故事。这篇文章借诸葛亮和白居易的诗句表达澳门人从容不迫的随和特质。这是我印象中较为深刻的文章,也是比较能够代表澳门的作品。”

基于叶老师的回答,实践队成员不约而同对该文章所展现的文化融合方式产生了疑问,并进一步向叶老师发问。叶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将内地文化和澳门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智者能够展现内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句与“澳门人的仙道之态、致远之态”相得益彰;而白居易则展示的是内地文化文学与艺术的维度,其以“为人心静身即凉”之诗自然牵引出“静能修身,静能生慧”的道理。这一文章精妙之处在于,把内地文化名士的经典语句与澳门人的真实生活体验无缝衔接,实现了两种文化深度有机融合。这样一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同源、多元共生的魅力。

访谈结束后,几位实践队的同学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与深刻见解:周善呈同学从教材编写角度出发,认为未来教材编写应更加多元化,兼顾教师教学的便利性与学生知识获取的丰富性;杜雨洁同学则就文化认同的培养方式提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参加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图片5.png

实践队成员在访谈现场拍摄

【实践感悟】图片6.png

实践队成员的实践地之一

教材变迁:文化传承的纽带

我深刻领悟到澳门语文教材变迁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回首往昔,受复杂历史因素交织影响,教材内容虽呈现多元态势,但本土文化呈现缺乏系统性与深度整合;放眼当下,教材编写愈发注重融入澳门本土历史脉络、民俗风情以及内地优秀文化元素,这一转变犹如坚韧纽带,紧密串联起澳门的过往、今朝与未来。

——实践队员梁依梦

教材改革:触摸家国文化,培养身份认同

每一次教材内容的调整,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澳门人对自身身份的执着探寻与笃定确认。新增的澳门本土佳作与内地经典篇章,已超脱文字表意局限,化作了中国文化根脉鲜活的具象表达,让澳门青少年于求知途中,真切触摸到家国文化的独特温度与厚重底蕴,并在这旅途中不断强化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实践队员陈婧竹

教育启示: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这次采访让我深切反思了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关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澳门语文教材的变迁充分证明,合理的教材内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进而促进文化的代际传承。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如何实现“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守住本”,在教育中坚守本土文化的阵地,同时又能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是每一个地区都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澳门在语文教材改革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

——实践队员何亦寧

内容丰富:文化融合的渐进与强化

近些年,澳门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关于内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内容,此举在培养文化认同感方面至关重要。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关于澳门历史、地理和民俗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教材中对妈阁庙、大三巴牌坊等标志性建筑的介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澳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一种责任。教材中对中华文化的深入呈现也让我印象深刻。从古典文学作品到历史故事,再到成语故事,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认同感。经典作品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价值观的塑造。

——实践队员陈可儿

【教材展望:对文化认同与文化交融的深远意义】

回溯往昔,复杂历史经纬使得澳门文化在多元碰撞交流中不断探寻自我坐标。然而,今时今日,借助语文教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开掘,以及对澳门特色文化的全面展现,文化认同已从模糊概念蜕变成为凝聚澳门社会的磅礴精神力量,于一篇篇课文研读、一次次课堂思辨中愈发清晰、坚实。

 

澳门语文教材的发展沿革,无疑是 “一国两制” 方针在文化领域的卓越实践典范。它不仅赋能澳门受教育者以中华文化为精神主流,同时引导其尊重珍视本土文化特色,为新生代成长注入强劲文化动力。而从更宏观视野审视,这一变迁更是为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宛如点点繁星汇聚,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途。展望未来,澳门语文教材将继续承载文化使命,砥砺前行,书写更多文化交融、传承创新的传奇篇章,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澳门力量。

 

 

 

关于作者: 澳门新闻在线

为您推荐